股票合理價的計算當然不只一種方式。
在台灣,洪瑞泰的盈再表算是非常有名的。在其書籍《巴菲特選股神功──看漫畫學投資》,提到了合理價的計算。
簡單地說,合理價的計算是在P/E 15倍,而俗價的計算則是P/E 12倍左右 (頁170-171)。
問題來了:如何計算EPS呢?書中說明的方法是:用ROE 乘以 NAV ,估算出EPS。再將EPS乘上12倍,得到俗價!(參見《巴菲特選股神功──看漫畫學投資》頁174-175)。
NAV 是用去年底淨值除了當日股數。比較準確的算法,是網站 (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ikeon88/article?mid=572&next=556&l=f&fid=18) 說明的:
最近NAV = (最近淨值 – 特別股本 – 最近少數淨值) / 今天股數
ROE的算法與財報上的稍有不同,根據洪瑞泰的網站 (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ikeon88/article?mid=572&next=556&l=f&fid=18),ROE的算法是:
ROE = 常利 / (淨值 – 少數淨值)
然而,在書中頁234-235,又進一步提到股息折現公式。而盈再表上的俗價算法,就是用這方法算出來的。
怎麼實作呢?首先,先算出第0年的NAV與EPS,而EPS就是預期NAV乘以預期ROE。預期ROE可以取過去五年平均,或甚至作些變化,取過去五年,三個低點的平均,增加自己的安全邊際。
接下來每年的NAV算法,就是前一年的NAV加上前一年的EPS減掉配息。這就是把公司保留的盈餘,算到NAV裡面。而EPS算法,就以得出來的NAV,乘上之前得到的預期ROE。
那每年的股息怎麼算呢?就是股息/EPS而已,沒什麼學問。EPS是前一年的,股息是當年的,因為當年的股息是會根據前一年的EPS而訂定。
得出每年的配息率之後,可以推估預期配息率。這裡可以用五年平均,也可以取過去五年的三個低點再求平均,再次增加自己的安全邊際。
不過洪瑞泰的預估配期率稍稍複雜,在書中頁236-237說的是:預期配息 = [配息率 + (1-盈再率)]/2。這點書中就沒有進一步說明原因了 (可參其網頁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ikeon88/article?mid=48)。
為什麼呢?1-盈再率可以說是盈餘保留下來的,這些錢應該配出去。而預期配息也是公司配出去的錢。兩者的平均算是從另外一個方法來避免高盈再率公司配不出股息。
得到預估股息之後,每年的股息算法當然就是EPS乘上預期配息率了,這沒什麼學問。
之後就是重點:股息折現模式+賣出價折價之後,算出合理價。
推估出來每年股息之後,折價15%回去。而最後賣出價,就是8年以後的EPS乘以12倍。
基本上這就是書中盈再表的說明。
然而,我自己對於書中所說的和盈再表所得出來的結果是有所保留的。
這其實不算批評,而比較像是盈再表的限制。這種算法無疑對ROE非常敏感,每個環節都與ROE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。
ROE如果調高1%,預估價大概調高3%-4%,如果ROE調高2%,預估價差距大概就在8%-10%之間。
如果不能準確估算ROE,或是ROE預估錯誤,整體算出來誤差會非常大。
其它的評論我就不說了,讓大家自己發掘。
(待續)
發現這裡是座寶山!
我心中好多疑問,在這裡都有深入的 探討。
謝謝分享!
你的分享,無疑是利他主義的 最佳闡釋!